故以旧防为无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。
下文要谈的周召共和就是一个典型。上文谈到,礼含礼义→礼制→礼仪三层。
这是因为,追本溯源,社会规范系统变革、制度变迁的缘由,乃是生活方式的变迁。故荀子讲:从道不从君,从义不从父。而现代共和制的生活方式渊源则是公民社会,其社会主体是公民个体,其具体代表也是公民个体。简而言之,礼指的乃是所有一切制度规范。邢昺疏云:此章言中国礼义之盛,而夷狄无也。
我们知道,西语republic(共和)来自拉丁文的res publica,意为人民的公共事务。第二条正义原则可以表述为适宜性原则:制度规范的建构或选择,必须考虑到实际的实施效果,即:适应于当下的社会生活方式。……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[《论语》],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,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,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,可能还要好些,这是些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。
须是透得,则推之其它,道理皆通。一般道德经验的形成都从童年开始,家长、亲友与老师则是我们的道德启蒙者,而教的重要方式之一,就是讲述各种道德典范的故事,以及教育者通过行为示范即言传身教,从而慢慢让儿童形成应该或不应做某类事情的意识。中国经典中也有思想深奥的文本,如《易传》的内容就不平易。《论语》是关于实践的,黑格尔则期待它是理论的,阅读方式错位了。
2 《哲学史讲演集》第一卷,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译,北京:三联书店,1956年,119-120页。这两种立场预设了一个共同的观点,就是经典必定很深奥。
《论语》也不是康德、黑格尔意义上解释世界的学问,它的立足点同样是改造世界,不过其重点不是改造社会,而是改造人。如耕荒田,今日耕些子,明日又耕些子,久则周匝。朱熹有见于此,所以选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,深浅搭配,成"四书"系统。颜回之仁、子贡之智及子路之勇,在孔子的评点下各显精彩。
这样做,才能满足理性追求系统普遍理解的需要。这种跨世代阅读的困难包含两方面,一是知识的,一是道理的。不过,另一个经典人物,洋人黑格尔态度就不一样:"孔子的教训在莱布尼兹的时代曾轰动一时。可是他并未细想,我们的这些观念究竟是从哪里来的。
一种表现在一般读者中,以为经典很玄奥,离我们很远,读经是附庸风雅的事情。二、通例,如上面的"刚毅木讷近仁"或"巧言令色鲜矣仁"。
《论语》是每日零碎问。中国文化中引经据典的套语是"子曰""诗云",子曰的内容绝大部分便是引自《论语》。
'"3 儒学是实践的学问,变高深为平实是顺理成章的事,为什么要把浅显引向深奥呢?背后是理性的倾向在起作用。对于朝夕相处且景仰导师人格与学识的弟子来说,大多数情况略加点拨也就心领神会了。知识方面,主要由汉儒的训诂注释来解决,而讲道理,正是宋儒的功夫所在。实践应当平实,理论则可深奥。这种深奥可以是有价值的创造,但是,正如江河奔流不能甩掉其源头,高山耸立不能脱离其地基,对经典的深奥解读不能离开其平实的经验。朱熹就精通此道,所以,他一面用藏之名山的抱负注"四书",一面结合日常道德生活的经验教学生读"四书"。
其内容平实的程度,从宋儒朱熹的评论就可见一斑:"夫子教人,零零星星,说来说去,合来合去,合成一个大物事。只有一些善良的、老练的、道德的教训,从里面我们不会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。
譬如大海是水,一勺也是水。注释: 1 宋黎靖德编、王星贤点校:《朱子语类》,北京,中华书局,1986年,第二册,第429页。
""孔门教人甚宽,今日理会些子,明日又理会些子,久则自贯通。现代伦理学是理论的,它解释道德现象,但不是用来提高道德觉悟的。
它是从文化中传承来的,而经典正是塑造我们文化的思想资源。《朱子语类》记有一则师徒对话:"或问:'《论语》不如《中庸》。孔子施教,并非随时随地提供系统的理由,常常就事论事,点到为止。"2 黑格尔刻薄的说法,实际就是上述专业人士意见的原始版本。
三、解惑,即针对某些特定的例子,如个人品行不高洁但治国有方的管仲是否可许其为仁之类。'曰:'只是一理,若看得透,方知无异。
此外,更多的是对门下弟子言行的点拨,如赞颜回在困顿的物质生活中仍能"不改其乐",喻能言善辩的子贡为器--祭礼上贵重而华美的瑚琏,揶揄子路"好勇过我,无所取材",等等。朱熹们努力讲道理的结果,便是形成了以理为核心范畴的义理系统。
而孔子本身的品格性情,也是在那些记述不连贯的情节中体现出来的。在他看来只有讲思辩哲学才值得推崇,常识道德之类则免谈。
不过,这一对立提示我们,经典是应分为两类的:一类是实践的,一类是理论的。如此看,还有什么样的文本,比它更具经典的资格呢? 说《论语》内容平实,是因为它是孔子与学生以及相关政治人物问答的记录,是片断式的日常叙事。但黑格尔式的思路,今日在哲学专业人士中仍大有市场。后者见诸《朱子语类》中弟子大量的听讲笔录,其实它才是同《论语》性质对应的讲读方式。
另一种则来自一些比较专业的人士的意见,他们认为,如果经典说的都是大白话,卑之无甚高论,那不读也罢。人类文明中,有些伟大的经典,内容就很平实,例如《论语》。
3 宋黎靖德编、王星贤点校:《朱子语类》,北京,中华书局,1986年,第二册,第428页。如果说《论语》是实践的,《易传》就是理论的,两者的功能不一样。
当然,儒家经典并非只有平实的故事一个类型,也有很深奥很哲学的文本,除《易》外,如宋儒极重视的,"四书"之一的《中庸》。准确说是培养人,使人成为有教养的君子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